1937年7月7日,日本凭借其膨胀的野心,制造了震动中外的“卢沟桥事变”,并迅速向中国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安全配资股票业务,甚至扬言在半个月内完成“统一”中国的目标。日军的铁蹄踏遍了中国大地,生灵涂炭,民众苦不堪言。日军以霸道的姿态示威,试图通过暴力震慑中国民众和军队。然而,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,国共两党为了共同的敌人,终于选择了团结一致,对外抗敌。此时,日军士气高涨,急需一场战役打击他们的狂妄气焰。
平型关大捷,作为抗战中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,成为了国共合作的第一场胜利,也为后来的战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战斗结束后,毛主席第一时间发电祝贺,表扬了我军取得的首场胜利,并鼓励全体战士继续前行,坚定抗战信念。然而,尽管毛主席对这一胜利表示庆祝,他同时也警告,这样的战役无法轻易再打第二次。
展开剩余79%为何毛主席会如此表态?难道背后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原因?
“卢沟桥事变”爆发后,日军依旧以张扬的姿态侵略中国,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扩张。为了有效抵抗日军的侵略,蒋介石决定与毛主席展开合作,国共两党携手抗敌。平型关大捷便成为了两党首次合作的标志性胜利。此时,日军气焰十分嚣张,他们根本低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,甚至认为中国依旧是当年的清朝,早在甲午战争时便轻松击败中国,这种心态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。此时,他们放言要在三个月内“灭亡”中国。
为了加速侵占华北地区,日军首先瞄准了山西,而山西正是阎锡山的地盘。日军派遣了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第5师团师长板恒征四郎,他熟知中国各地情况,堪称最合适的指挥官。果不其然,在板恒征四郎的指挥下,日军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战术,导致阎锡山的部队节节败退。在这种情况下,阎锡山紧急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请求支援。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,八路军毫不犹豫地派遣了115师赶赴平型关,标志着这场关键战役的正式打响。
115师由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成,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。接到任务后,全体官兵都以必胜的信念,整装待发,准备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。115师的指挥官林总,副师长聂荣臻元帅带领部队到达了平型关到东河镇一带的山地,那里是一个狭窄的桥沟,最适合进行伏击战。林总亲自三次前往平型关进行实地考察,制定了精确的战术部署。每支部队都有明确的任务:685团负责“拦头”,686团负责“斩腰”,687团负责“断尾”,独立团与骑兵营负责阻敌增援,而688团则担任师预备队。战士们的士气空前高涨,许多人甚至提前写好了决心书,誓死捍卫国家尊严。
然而,天公不作美,刚刚集结完毕的大雨倾盆而下,给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,也导致了计划的延误。9月25日,685团与日军遭遇,日军数量虽多,但此时我军埋伏已久,战机难得。在一声令下后,埋伏在周围的三支部队纷纷向日军发动了猛烈攻击。初时,日军毫无准备,防线完全崩溃。随后的激战,双方伤亡惨重。八路军战士们勇敢顽强,前赴后继,不论是连长、排长,还是班长、战士,都在毫无退路的情况下,勇敢冲锋,甚至有许多人在倒下后再次站起,用生命为胜利铺路。
这场战斗持续了六个小时,虽然日军拥有空中优势,但在地面上的混战中,空中力量无法发挥优势。经过全体战士的英勇奋战,最终我军取得了胜利。这是我军与日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,115师以装备上的劣势,成功击败了嚣张的日军,打破了日军“不可战胜”的神话。
毛主席在战斗结束后,发电祝贺了我军取得的胜利,但他也指出,这样的战役不可频繁开展。原因在于,尽管我军取得了优势,但伤亡也非常惨重。此次战役,我军伤亡600余人,而日军的伤亡则超过1000人。虽然我军在战术上占优,但仍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,尤其是对敌情的判断和武器的不足。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,以后的战役应更多依赖游击战术,集中力量攻击敌军的薄弱环节,以减少伤亡,并扩大作战效果。
尽管如此,平型关大捷依然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,证明了日军并非不可战胜,只要我们拼尽全力,便能驱逐侵略者。这场胜利不仅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奠定了基础,也为之后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